庄河实验小学现有教师83人,30个教学班,在校学学生2100多人。学校坚持和谐教育理念,以科研为先导,以校本研修为切入点,
一、坚持和谐教育观念,为打造研究性群体奠基
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宽容度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在校园内,教师不再因为怕领导而服从,即使服从也必然是出工不出力,唯有让他们感到亲近可信,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身为校长必须遵循人性,关注教师志趣,努力营造教师舒心工作的人文环境。
1、以情换心,激励研究
实施激励是学校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一直默守的宗旨是;激励教师的工作行为,注重情感投资。在管理过程中,既要铁面无私的坚持原则,又要做到三分含情,七分述说的情理结合。并带领班子成员实行“加减乘除管理法”。即:工作中用加法,敢于承担责任;待遇上用减法,力求廉洁;工作中用乘法,尽力调动教师积极性;荣誉上用除法,把荣誉归教师。实践证明:惟有情感激励才能让教师心情愉悦的投入工作和研究中。
2、“勤”字当头,引领研究
在实小有个惯例;没有指手划脚的领导者,只有亲身实践的组织者,因此班子成员各司其职,独挡一面。首先校长必须率先垂范。如:至始至终参加所有学习活动;坐阵调控所有教研活动;亲自核实所有评价结果等,这样做只是想让教师们看到;领导和他们并肩同行学习,共同研究。
3、制度护航,确保研究实效。
为了保证群体性研究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学习、研究、交流、评价等规章制度十余项,并对教师的研究行为进行公正、公开的量化考核,结果和教师的绩校工资挂钩。通过公平的透明操作,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优绩优酬。
二、立足校本研修,全面实施群体型研究。
现在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已成为社会及个人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研究更具紧迫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学习常态化
1、任务驱动与自选动作相结合
针对教师忙于工作,忽略学习这一观象,学校根据研究需要,实施了“四个一”任务驱动。即:每学期完成读书笔记和教学随笔一万字;每学期至少看一本书;每月写一篇文字材料(学校按研究计划分专题布置);每天出示粉笔字小黑板,除此以外,倡导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图书室和网络等资源进行专业充电。
2、集体学习与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
每周三下午是唯一的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所以非特殊情况,雷打不动。学校依据研究的需要,将学习、辅导、研究交流、总结提升贯穿始终,同时发挥有特长教师的优势,开展校内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动活动。
(二)研究生活化
群众性研究活动从兴起到完善,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起初老师们认为:教科研是领导和教研员的事,教师只要能使教研课赢得喝彩就成功了,很少有人从成功的课堂中寻求规律,极少有人从欠缺之处寻找根源,更没人从成功和失败处引发思考并实践。为此我们提出了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年年出成果的要求,力求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身投入的局面。同时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分层研究为重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究专题,开展了许多研究活动,如; 骨干教师的引路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全员参与的岗位大练兵课等等,并立足课堂实践,引领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集体备课——个人说课——组内议课——引路课——互相评课——全员再备课——全员上课”这样一个互动化循环研究模式。现在,已经成为常规的研究活动,使老师们具备了自觉研究的态度,如;默默探索的自我研究、取长补短的同课异构 、群策群力的课题研究等活动均成为老师工作的主体,因此从常规课堂到课间休息;从集中学习到个别登门请教;从校内的随时交流到回家后的网络探讨,老师的研究行为随处可见。他们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彼此间更融洽了,更和谐了。
(三)研究过程互动化
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时期我们呈现的方式不同,目的在于激发个人钻研,集体研讨的积极性,促进群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检测课堂教学情况设立的达标课;为研究读写结合的引路课;为引领教师实践的示范课;为验证研修效果的展示课等等。研究中,教师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从集体备课环节互相争议,到达成共识后的相互建议;从组内互相听课和诊课,到成功或失败时的再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研究热情十分高涨。我们发现:每个研修专题、每次教研活动都是引发群众性长期研修活动的引子。教研组经过几轮研究后,才进入实践环节,已经成为平常之举。当我们目睹教师如此投入时,有的是感动,更有新的思考。
(四)、研究内容专题化、系列化
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分学期按专题引领教师进行群体研究。如:针对教师对朗读指导和训练不足;对语文第二课时教学方法比较困惑,忽视口算训练等问题,确立了“加强朗读教学研究,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语文第二课时教学方法研究”、“重视口算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等研修专题。再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使课堂动起来”、“以课文为例子,加强阅读和积累,落实读写结合”、“细化教材,找准知识点,重设练习题,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这几个专题的研究,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探索读写结合的方式,研究把握数学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各教研组依据学校确立的专题,共同议定子课题后,制定组内研修计划,最后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的个人教研计划,并投入行动研究之中。
四、群众性教科研活动,打造了研究性教师群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一旦走进科研的大门,先进的理念就能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不仅使办学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制高的起点,而且使学校有了持久发展的内驱力。我们更切身体会到:教师在研究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更有因研究而收获,因收获而快乐的人生体验。
(一)、从问题到课题,提升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带着问题去分析、去尝试、去寻求规律并提高效率的过程,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校50多个任课教师的小课题足以证明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从经验到实验,提升了教师的积累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经历和体验中,不断发现并积累和提炼经验,不断使经验理论化,使理论经验化。为了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我们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为土壤,进行尝试和创新。正是这些常态化研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研究素养,并在工作中受益。如:作文教学分段训练法、提高计算准确率的口算训练法以及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质量测试法都是老师在研究中总结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从结果到成果,提升教师的提炼意识和能力
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老师们深切认识到教育科研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分散行为,它更是一种群体行为。如果学校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群众行为,教师群体成了一个研究共同体,那么这种人人参与的教育科研必然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自我研究;对困惑的问题,进行互助研究;对共同疑惑的问题,进行立项并集体研究,他们习惯了从最初的结果中,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如:教学随笔和档案室里层层叠叠的论文集、反思集、案例集都是最好的见证。
最令人感动的,是实小教师的团队精神。教研活动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比比皆是。教具一人制,大家用;一人上课,众人参谋;发现问题,主动研究;一人不达标,多人齐帮忙成为习惯;自觉学习,写随笔成为习惯;见缝插针进行总结提炼成为习惯;乐于研究、主动请教成为习惯;正是这些习惯促使整个群体迅速成长。在教育局领导的关爱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引领下,自2005年以来,我校多次承担庄河市级上教研观摩活动。获得市级优秀课()人次,获大连市优秀课()人次,获辽宁省优秀课5人次。领导和教师的文论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和获奖者比比皆是。青年教师陆续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崭露头角。我们欣喜的看到:群众性教科研活动,打造了主动研究、自我完善的教师群体。
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形成,推动了学校的稳步发展。近年来,学校曾获得“辽宁省科研先进集体”;“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大连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大连市校本研修示范校》等荣誉,学校和老师的经验多次在市级以上会上交流。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并以较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当然,我们也深知:在打造研究性研究教师群体的工程中,我们只是开了个头,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在理论构建和操作方法上还有缺憾等。我们坚信:有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做后盾,虚心学习兄弟校的先进经验,继续扎实的研究后必定收获学校、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