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案例 > 如何运用语文教材进行读写训练

如何运用语文教材进行读写训练

2012年12月19日 11:00:22 来源:大连庄河市实验小学 邱双红 访问量:339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一、熟读质疑,以读导写;二、说写结合,逐渐提高;三、强化练笔,以写固读。

关键词:运用语文教材  读写训练

今年我从事了六年级的语文教学,高段语文除了结合本组重点训练项目或结合习作例文教学生写作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因素,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模仿一个典型片段写写,创设一种情境说说,入情入境地谈谈感受……我们教材中可供练习,培养语感的切入点极多:如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彩的对话、心理、肖像等描写;恰到好处的插叙、借物喻人等写法;总分、分总、并列等结构……这些都为学生练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一、熟读质疑、以读导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关键。所以,只有踏踏实实地去阅读、勤练笔,才能轻轻松松地写。我们说,“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学生才会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的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学习和交流的空间,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表达上的特点产生兴趣,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有指导的“读”促进“写”,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锤炼了思维。

二、说写结合,逐渐提高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言,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我给学生安排了一次练笔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我们这个地区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分别在小组、全班进行介绍,并及时进行补充和点评,使学生在了解了有关春节民风民俗的同时,也明白了怎样说才能说清楚、讲生动,为练笔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强化练笔,以写固读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可作文还是平平,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进行各种读写结合的练习。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我认为读写结合的形式有下面几种:

1、体会写法,从典型的句、段、篇入手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教学阅读课时,我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篇章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

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一文,不仅让学生去感受索溪峪的美,而且让学生去领悟文章的写法。课文中具体写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是野的这几段,是一种典型的总分式段落。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山是野的”一段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回忆一下你所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中心广场最大的特点是热闹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他们的心中生了根。此时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再加上实际的生活场景,给孩子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全篇模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桂林山水》一课的全仿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总分结构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组织策略把文章分析清楚,让学生对课文有总体的理解,然后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来写《我的学校》、《家乡美景》等作文就容易多了。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2、发挥想象,从课文的“空白点”入手

大多写人叙事的课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都得写实写满。事实上许多课文都根据各自的匠心或多或少地留有续写的“空白点”,等待我们去回味思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阅读时通过利用课文里的各种“空白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空白。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法庭上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李大钊同志的外貌描写来体现他在狱中受到的酷刑,此处,我让学生展开了想象,李大钊同志在狱中都受到了哪些酷刑,他是怎样不屈服的等,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李大钊的不屈不挠精神,不但将课文的“空白处”显现出来,而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3、触景生情,从读后感受入手

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只有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描写了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在学习文章时,我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童年的不幸,感受她的可怜,然后安排一篇习作《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学生有感而发,从自己的吃、穿、住等很多方面与小女孩进行比较,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4、续写,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续写是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下去,加以想像再写下来,将续写的“后事”与课文的“前事”建立起内在联系,减少写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读了《穷人》一课,我们可以续写。课文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有关桑娜一家以后的命运如何,课文并没有交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所以,此处仿写,既寄予了读者的美好愿望,又更加深刻地反映了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品质,使读者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的而言,语文的教学,我们提倡“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以教材为本,增大读写量,加强高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这也是现在语文教学改革返璞归真、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博客“希望之光”的《读中悟,悟中写》;

2、尚其斌的《语文读写结合中的创新教育》;

3、沈闸中心小学的校本研训讲座材料二《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4、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小学 徐芳馨的《小学语文读写训练初探》。

编辑:张吉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大连庄河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庄河市红岩路三段548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